8月,走进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只见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微风拂过、清波荡漾,鹭群翩跹起舞,鱼虾遨游浅底,美不胜收。
福田红树林湿地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总面积367.64公顷,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态资源丰富,包括高等植物249种、记录鸟类超过260种。湿地内珍稀的天然红树林蜿蜒曲折,长约6公里,红树植物种类共有19种,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资料图】
“红树林是地球上最奇妙的生态系统。”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负责人杨琼说,起初,人们完全是出于自身需要去保护红树林。红树林对盐土的适应能力很强,可在海水中生长,具有“泌盐”“拒盐”的本领,其根系发达健壮,能使树体牢牢地固定在淤泥中,可以防风、护浪,是“海岸卫士”。作为能够在海边生长的木本植物,红树林凋落的花果、树叶、枝条及地下部分死亡的细根分解物,为底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碎屑型食物,是海岸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食物来源。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开展了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成效。修复工程系统恢复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功能,使其服务于鸟类等生物栖息和城市发展。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红树林湿地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会迎来近10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和越冬,主要包括鹭类、鸭类、鸥类等。”杨琼介绍,在红树林基围修复项目中,保护区将传统基围修复为越冬水鸟的栖息觅食地,营造出同时适应涉禽、游禽及鸻鹬类多种鸟类栖息的生境,以解决深圳湾涨潮时水鸟无落脚地的问题。同时,保护区疏通了基围与外海通道,以促进生物交流,增加鸟类食物源,解决水鸟的栖息生境和食物需求。为了给候鸟提供足够的翱翔空间,深圳法定图则还明确了湿地周边的楼层高度。
生态好了,鸟儿自然会留下来。得益于近年来对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改造,红树林湿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栖息、繁衍。每逢观鸟季,一大批观鸟爱好者便会扛着“长枪短炮”来到红树林湿地旁,为的就是记录下这些美丽“精灵”的精彩瞬间。
“2020年,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支持下,我们建设开通了央视频‘秘境之眼’在线直播,实现24小时在线观鸟。”杨琼说,通过2套4K高清全景摄像机视频监控设备和云台摄像机、红外相机,实现生物在线直播、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市民通过这2个镜头便能关注红树林聚集的迁徙候鸟。
“秘境之眼”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而这只是深圳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2014年,深圳挂牌成立中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学校依托红树林湿地资源,组建志愿者队伍、研发教育课程,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目前,学校已培养志愿者700余人。
在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孟祥伟看来,要想带领人们看见自然,就要大力推广自然教育。孟祥伟表示,“每个人心底其实都有一颗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种子。作为湿地保护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最好的方式去唤醒大家心底的这颗种子。”
作为红树林湿地保护体系中社会力量的代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同样不遗余力地推动深圳自然教育的发展。2012年成立的MCF,是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推动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的创建和推广是MCF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希望对标国际标准建设湿地自然教育中心,为每一片重要的湿地培养粉丝。”MCF秘书长闫保华说,迄今为止,已有43家湿地类型保护地和38家开展湿地教育相关的公益组织成为主要参与者。
红树林保护修复需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深圳目前正在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深圳湾、大亚湾、珠江口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保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深圳正以红树林湿地为主体创建国际重要湿地,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力争在“十四五”时期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并在2035年前将深圳全市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0%。
“守护红树林,守护的不仅是湿地,更是我们的未来,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诠释和生动实践。”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崧表示,下一步,将一如既往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红树林湿地保护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并借助科技的力量保护好、管理好红树林湿地这块生态宝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