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这一时代,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应用强、原始创新不足”等挑战。在7月7日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时代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及风险”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从技术前沿、底层算力、伦理法规及未来趋势等层面,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包含15条举措的《徐汇区关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措施》也于论坛现场发布。
紧密融合企业需求,实现ai经济价值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我国应从政策、机制和投入上,深化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避免陷入“无源之水”的困境。他表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三大基础,即算法、数据、算力。“算法决定智能水平,数据决定智能范围,算力决定智能效率。”
(资料图片)
在算法层面,预计未来5年,大模型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关键基础性平台。戴琼海建议,政府应鼓励企业主导大模型建设,探索生物机制和机器特色相结合,从而引领人工智能实现基础突破,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拓展并举。
在人工智能2.0时代,一个大语言模型可以解决多个任务,如何让应用、算法和系统进行协同优化?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看来,人工智能2.0时代需要一个“大模型中间层”,即依靠软硬件的协同设计,解决长文本输入、提升大模型性价比、适配各垂直领域和行业、降低场景部署成本等四类大模型应用中存在的痛点。
企业的感触更为直接。衔远科技创始人周伯文表示,当前国内企业尚未普遍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模型的营收增长与利润贡献,而人工智能从ani(狭义人工智能)迭代到agi(通用人工智能),将能够极大突破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瓶颈。“人工智能应该与企业业务充分结合,这是决定ai能否实现经济价值的关键因素。”
目前,上海正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探索、大模型技术创新与应用、行业治理体系建设、大模型风险管理、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阮力表示,上海正积极推进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包括系统性支持技术攻关、算力供给、数据集建设和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上海正推进科学智能赋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等创新应用,突破具身智能,提升智能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智能能力。
徐汇“15条”直面产业关切
当天论坛所在地徐汇滨江,是上海人工智能“4+x”空间布局的关键载体,承办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承载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是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
徐汇区副区长俞林伟表示,自2018年承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来,徐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大会举办同频共振。去年,全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近千亿,近五年年均增速达30%以上。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徐汇在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已汇聚相关企业近200家,其中核心企业30余家,正逐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大模型策源地之一。
当天会上发布的《徐汇区关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措施》中,15条扶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举措均直面企业需求和产业关切,涵盖四大方面: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优质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落户,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开办费补贴;加快创新体系构建,支持算力资源保障,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的研发投入补助;鼓励场景示范建设,对具有行业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技术应用与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补贴支持;支持产业生态打造,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不超过利息50%的贴息。
俞林伟表示,徐汇将聚焦技术强基支撑,支持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支持具身智能、自主智能体等前沿领域布局。聚焦场景应用示范,发挥徐汇特色产业基础和新赛道先发优势,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金融、社交、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融合赋能。聚焦创新生态构建,针对算力、数据、算法、融资、人才、监管等关键环节强化要素支撑。
针对业界普遍关心的大模型风险管理,阮力表示,上海目前已启动高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清单式管理相关研究,积极推动大模型相关治理研究。同时,上海将建立健全大模型评测体系,建设大模型评测中心,探索大模型自动化评测工具,同步探索适应大模型特点的创新监管方式,在健全人工智能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努力形成上海特色方案。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舒抒
题图来源: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