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峡江寺飞泉亭记翻译
《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的一篇游记散文,主要记述了他在峡江寺观赏飞泉亭及其周围美景的经历和感受。
原文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日:“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日:“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日:“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日:“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翻译
我近年来观看瀑布的次数已经很多了,但到了峡江寺后却难以割舍离开,这都是因为飞泉亭的缘故啊。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荡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其他的如庐山、罗浮山、青田县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非不奇特,但游览者都在烈日下暴晒,蹲坐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悠闲地观赏瀑布,就好像路上偶然认识的朋友,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容易分别。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度不过一里多,但登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也晒不到人。过了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一般树木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干合拢,真是奇特啊!攀登上一大半路程,就听到瀑布雷鸣般的声音,从高空飞泻而下。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了。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峡江寺飞泉亭记表达了什么情感?
《峡江寺飞泉亭记》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这篇散文中,袁枚详细描述了他对峡江寺飞泉亭的深厚感情。他提到自己近年来观看瀑布多次,但到峡江寺时却难以割舍,主要原因就是飞泉亭的建造。飞泉亭不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赏瀑布的位置,而且设计精巧,使得游人可以舒适地欣赏瀑布的美景。亭子内的设计使得人们可以坐在亭中,享受瀑布的声音和景色,仿佛将自然的壮丽景象置于自己的几席之间。袁枚在文中还提到,建造飞泉亭的人简直像是仙人,因为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极大地提升了游览体验。此外,文中还描绘了袁枚在飞泉亭中的种种活动,如与僧人下棋、品茗等,进一步表达了他对飞泉亭的喜爱和留恋。
综上所述,《峡江寺飞泉亭记》不仅展现了袁枚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对飞泉亭设计的赞美和对建造者的崇敬之情。